七彩營地資訊
Camp information
請別再打著研學旅行的旗號開旅行團了!
教育部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:“研學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,要有課程的開發,特別是到了富有教育意義的革命傳統基地和文化基地,要把革命的精神、文化的內涵講出來,讓學生受到教育?!毕噍^游學,研學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,更加注重“學”,重視課程內容,更加強化其深刻的教育意義。
旅行是形式,研學才是本質
將“詩和遠方”完美結合,“讀萬卷書”的同時也“行萬里路”,把世界作為孩子的書本,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成長,這是令每一個家長都歡欣雀躍的政策。
不同于校外興趣小組、周末社會實踐、寒暑假的傳統冬夏令營、出國游學等,研學旅行的重點,在于“研”和“學”?!把小笔亲寣W生發揮主觀能動性,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與發問,甚至在與山、水、人、事的接觸中打開以往的思維禁錮,確立更遠的學習及人生目標。
“學”則是讓知識跳出書本,讓學過的東西更加鮮活及深入,拓展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、常識,以及眼界的開拓,甚至可以完成孩子性格及能力缺陷的彌補。日本的修學旅行就是以走訪歷史名跡,身臨其境的了解傳統文化,以及職業體驗為主;美國的研學旅行則多為名校參觀及自然探險;英國則更重視人文主義的教育以及名校文化的深度了解與探索。
我國目前的研學旅行也多以游覽清華北大等名校、著名人文歷史發生地、名人故居、博物館、科技館為主。在一些研學旅行中,學生們可以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并親自參與到制作中;或進行一趟科技之旅領略科學的魅力;有的研學旅行會為孩子們分配生活委員、小記者、小導游等不同的職務及任務,通過這些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。而其中,研學旅行中集體生活的過程,帶給孩子們的團隊觀念和整體意識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。
原國家旅游局發布的《研學旅行服務規范》中指出:每個研學旅行團隊應至少設置一名研學導師,以負責制定研學旅行教育工作計劃。而根據新華每日電訊的報道,許多研學旅行產品尋找的老師都是臨時“組隊”,資質無從審查,甚至有些是沒有從業經驗的人員。而對于研學導師,社會上有專門機構頒發證書,培訓周期較短,基本是“拿錢買證”。
如此雜亂的市場,導致我國目前成熟的研學旅行產品遠遠少于隨市場熱度而來的“跟風”產品。不少機構課程實施能力差,整個旅行過程基本上是“游而不學”的旅行團意味,而有的則安排了許多內容繁重的學習任務,“研學”并沒有真正融入到旅行中,孩子們也很難有真正的收獲。
暫且不提市場的雜亂,在許多家長們的心中,對“研學旅行”這一概念也是模糊且充滿疑慮的。許多家長分不清研學旅行與夏令營的區別,還有一些家長認為,旅行可以和家人去,為什么要參加學校和教育機構組織的研學?具體區別到底在哪?雖然抱有疑慮,很多家長也還是紛紛開始嘗試讓孩子參與研學旅行,希望他們可以有所收獲和成長。
還有家長感慨道:“我家里面是比較普通的工薪階層,沒法承擔動不動就上萬的研學旅行,而幾千塊的名校游幾乎就是走馬觀花的參觀,孩子也沒有什么收獲和深入體驗。我小時候生長在小城市,老師經常帶著我們去田間上課,我學到了很多自然知識,也開拓了視野。結果這東西在學生和家長中竟然還有攀比,好像只有走的遠才能學到東西一樣。
研學旅行的初心,本是希望改變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體制,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,讓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和興趣,并和未來的職業選擇、人生發展聯系起來。
多地出臺政策為研學旅行的行業規范開了個好頭,也頗見成效。希望優秀的研學產品可以越來越多,真正做到讓世界成為孩子的書本,彌補應試教育的不足,讓每個孩子都可以在研學旅行中學有所得、游有所獲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